中國武術, 或稱中國功夫, 一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項重要遺產
經過小說, 電影等等的渲染, 與李小龍等明星的推廣
更是讓全世界刮起一陣"功夫風"
最近這幾年, 隨著"臥虎藏龍" "英雄" "少林足球" "霍元甲" "葉問"等
眾多大片陸續上映
這項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貝, 似乎又開始受到重視
於是, 筆者想藉此機會, 簡單的談談與武術相關的一些基本常識
俗話說的好: "內練一口氣, 外練筋骨皮"
只要看過一兩本金庸老爺爺所寫的武俠小說, 相信對於 "內家拳" "外家拳"
"氣"這些名詞都不會感到陌生
但是, 究竟內家拳與外家拳的差別在哪呢?
要把這個問題弄清楚, 首先就必須先了解所謂的 "內" 和 "外" 各是什麼
外, 也就是外在, 指的是筋膜與骨頭
筋膜, 具有伸縮擰轉、聚張、連結骨系的功能, 可以產生筋勁
而骨頭與骨關節則有支承自身和轉動伸縮的功能, 可以產生骨力
武術的各種招式動作與發力, 都需要依靠筋勁和骨力互相搭配才能夠完成
內, 指的就是我們都很熟悉的"氣"
又被稱爲“真氣、中氣、浩然之氣、精神、神明、內勁”等等
用比較科學的說法, 便是調整呼吸以及循環的特定方式
若呼吸與動作搭配得不好, 則一招一式徒有其形而無其力也
從上面的敘述可以知道, 外與內兩者都很重要, 缺一不可
拳經裡提到:
“健順參半"
“用剛不可無柔,無柔則環繞不速;用柔不可無剛,無剛則催逼不捷”
就是在說明外形與內氣在武術當中各自佔有一半的角色
那麼 外家拳與內家拳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根據老祖宗的說法, 內勁屬陽, 為君;而外在的筋骨力屬陰, 為臣
若是以為內勁為主引導筋骨之力, 是以君統臣的順天之道, 是為內家拳
或稱為尚"巧"的拳法 例如大家所熟知的太極拳
而若反其道而行, 偏重外在的筋骨之力, 是以臣領君的逆天之道, 是外家拳
或稱為尚"力"的拳法 例如相當有名的少林拳
簡單的說, 內家拳與外家拳的差別就在於
偏重的是內在氣息調養或是鼓催外在筋骨的力量
這麼說, 不知道有沒有比較清楚呢~?
下一回, 就讓我們來看看幾種比較知名的內家拳吧~(拱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