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在改革開放初期,伴隨與深圳一樣前店(香港)後廠(深圳廣州東莞)的優勢
成為台商轉移到中國最多的區域。也許你的父親是台商,也許你的親戚是台商。
台商一詞,是許多中國人認識台灣最重要的媒介。
上個禮拜因緣際會到東莞五天進行田野調查。
我對東莞並不陌生,這是第三次來到東莞,卻是感覺最為強烈的一次。
要了解東莞,那麼就先看看維基百科如何介紹這個地方。
維基對東莞的介紹:
http://zh.wikipedia.org/zh-tw/%E4%B8%9C%E8%8E%9E%E5%B8%82
這一次搭上東莞市政府所舉辦的"台灣名品博覽會"的順風車
進到會場,讓我瞬間感覺到土不親,人親的安全感
周圍用台語交談的聲音不斷傳來,讓我的思緒稍有錯亂。但是卻異常的有活力,
在這邊看到許多奮鬥有有成的台商,這些台商大多為90年代就進入中國。
用赤手空拳,在荒蕪之地打下天下,任何成就都是台灣之光。
許多品牌如徐福記,更是中國零食食品的佼佼者,在中國發光發熱。
而正在進行訪談的我們,其實訴說著,是對台灣經濟未來的擔憂。
訪談的問題並沒有太艱深的道理,但是對這些台商來說,今天成就的一切,
都不是靠著台灣而成功,但是對於台灣的一草一木,都有濃厚的感情。
身為紀錄的我,聽著他們成長的故事,有些心酸,有些悸動。
許多台灣人認為台商常常是債留台灣,到中國賺大錢。其實這句話並不公平。
當初台灣面臨產業轉型,這些夕陽工業被迫出走,到了中國這個荒蕪之地重新開始。
他們累積的奮鬥經驗,三天三夜都不足道也,許多酸甜苦辣,箇中滋味少有人知。
成功的人是少數,而失敗的大有人在,對於這些成功的企業家,其實多了點敬意。
圖中這位訪談者,他的產品在你的牛仔褲,鞋子,只要任何有塑膠製的logo
不要懷疑,就是他做的啦。這位企業家是葉久十,名字很有趣。人也很有趣。
今年六十有幾,身體好的很,跟年輕小夥子一樣活力十足,卻喜歡研究佛學打坐。
這是工廠下班的樣子,這只是其中之一,每一家企業大多有輪班制,
可以想像一家工廠有千人規模,不管吃飯還是住宿或上工,都是一門管理學問。
見過了幾家工廠,我們必須心懷感恩,珍惜現在的生活
因為當我踏進工廠,才發現身上用的穿的都來自中國
也許你不喜歡中國,但是不能否認的是,我們的生活離不開中國。
特別這些勞工,他們大多不到20歲,離家背井,生活除了工廠還是工廠。
廉價的勞動薪資,成就我們得以用低價買到"中國製造"。
這是用他們的青春所換來的,而他們卻還算是中國幸運的一群,得以溫飽三餐。
所以我們更應該感謝今日擁有的一切,背後是千千萬萬的廉價勞工。
你可以想像,一個月的薪資大約是1500塊人民幣,而他們認命的為每一天奮鬥。
每一家工廠都有黨的支部,每個工廠還有支部黨書記喔!超屌的啦~~
這位彪形大漢看到入黨誓詞,準備象徵性入黨,我很支持,我想要共產他的財富。
這裡是東莞的"南城"街角一景,南城是莞城的一部份,莞城是東莞的市區。
隨處可見的現代化建築,有令人在台北錯亂之感。
其實,在硬體設施上,台灣與中國的距離早已相差無幾。
南城同時是東莞市政府所在地,公園綠地,筆直寬敞道路,台灣路平專案自嘆弗如。
可能南城是市政府的所在地,走在南城的街道上,其空氣和舒適令人心曠神怡。
但是我知道,這是假象,也只是中國體驗的一部份。
更大的一部份是衝突的,是令人不安的。
去年暑假曾在東莞城鎮穿梭,雌鄰的工廠所散出的陣陣惡臭,以及髒亂不堪的街景。
小小東莞有一千萬人口,差距天南地北,離家久了,這股衝突撞擊出思鄉之情。
這是東莞的圖書館,現代化建築建構中國的軟實力。
但是台灣任何一個城市,如果能夠有這樣的圖書館,一定能再次提升台灣的軟實力。
這樣的建築真的太銷魂了,要不是時間不允許小小的停留,否則一定慢步蹓達。
玉蘭大劇院。哇!真是令人嘆為觀止。
在這邊從建築來看,你會感覺中國比資本主義還資本主義
現代化建築爭奇鬥艷,高樓林立,"為人民服務"應該改為"為市場服務"
在東莞的這幾天沒有過去的不安,我想是因為來到了市區。
最後兩天來到了虎門和廣州,從南城到虎門的路上,沿途有五星級飯店
而五星級飯店的周圍卻是許多衣衫襤褸,可能連下一餐在哪裡都不知道。
交通混亂不堪,險象環生,濃濃的鄉音參雜著家鄉國罵。
不耐的服務生,收票員,冷淡的神情,思索明天。
進入虎門的這段路,看到了中國更多的在地生活,也許要趕快忘掉南城的美好
to be continued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