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SC09701  

DSC09752  

(圖/文 碩士班一年級 潘彥璋)

    回首個人參與海峽尋新臺北論壇籌備團隊的動機具三項:其一,個人修習專業乃中國大陸研究,希冀將所學運用於實務上;其二,始於大學時期有幸數次赴中國大陸交流,其過程涵養個人對中國大陸相關事務與議題的興趣;其三,論壇提供海內外青年學子一理性、中立與多元的對話平臺,核心主軸涉及兩岸政治性議題,相對於臺灣內諸多相關研習營抑或工作坊等,海峽尋新臺北論壇未存特定意識形態與立場,且論壇均是青年學子自行發起與籌劃,此外,論壇活動期間實際參與探討及發揮影響力乃來自亞洲各方的與會代表,故論壇操作的發展方向端賴代表們透過協商、溝通、交流等方式凝聚,深化論壇的張力,均別於一般臺灣內的參與形式,具前瞻性與可塑性。

    以下提供個人歷經為期一週論壇的觀察與淺見:

、中國大陸

(一)國家視角

    大陸當局所欲追求目標乃中國主權與領土的完整性,其源於傳統中國「大一統」天下觀,反映先秦時期已存集體意識形塑,爾後「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史觀循環強化其思維,雖與近代中國發展史相異於欠缺西方政治學對國家抑或主權明確認知與界定,然而此一觀念仍深植於大陸當局,進而謀求中國統一。

    中國人建構國家觀的原始動機係屬集體主義範疇,且立基於傳統文化、儒道思想與清末歷史經驗,故國家目的乃實踐「國富民強」,易言之,「統一」除體現傳統中國史觀,亦乃實踐民族復興目標。

(二)人民視角

    中國大陸人民檢視兩岸關係其立場得歸因於情感因素,特別是中國大陸些許年長者其部分親屬於國共內戰時期曾因動亂流離至臺灣,間接影響其後代子孫投射於臺灣上的情感,此外,多數中國大陸人民乃持血緣、語言及文化等兩岸的相似性與淵源性為由,論述兩岸的不可分割性,且官方其民族主義宣揚強化人民情感上的認同意識。

    論壇內大陸代表多次提及與強調情感因素的重要性,然始終未能理解臺灣人民於兩岸關係發展上的思想歧異,即隨著兩岸交流日趨頻繁,臺灣人民對「中國」的認同卻逐漸淡薄,故臺灣與第三方代表均提供多元思維以利思辨。

 

、臺灣

(一)國家視角

    我方追求係完整的國際人格,即除人民、領土、政府與主權傳統政治學國家構成四項要素外,爭取另一項乃國際承認,間接反映於力圖開拓國際活動空間,其除具實質上的需求,諸如經貿發展與國民衛生等,且涉及國家興存,然因國內政治菁英對於未來發展擘劃意見分歧,進而難以凝聚國人共識。

(二)人民視角

    民主自由等價值及中華文化薰陶形塑臺灣的人文特質,別於中國大陸其社會主義與中華文化的交融,故臺灣社會的多元性與異質性豐富人民內涵及表述張力,特別是反映於論壇內臺灣代表與中國大陸代表兩造展現的特質,前者內部對未來兩岸關係發展均持相左想像與見解;後者內部均認為兩岸終將邁向統一途徑。體現兩岸分治以降選擇發展模式的迥異造成生活與成長背景差異,建構相異的歷史經驗。

 

、綜觀淺析

    整體上臺灣與中國大陸代表仍陷於統獨二元思維的困境,即中國大陸代表立於統一的目標上檢視兩岸關係發展,然臺灣代表卻置於反對統一為單一選擇的前提下論述兩岸關係,兩造內心成見始終將討論推入統獨與否的辯證循環,其得歸因於核心價值、歷史經驗與成長背景的差異。如何以對等、互惠及包容的態度面對兩岸未來展望,實屬當代兩岸人民一重要課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CCU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