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1月10日 07:13 AM

          《中國3.0》:中國式辯論

字號
背景
評論打印電郵收藏騰訊微博新浪微博
 
 

《中國3.0》(China 3.0),馬克•倫納德(Mark Leonard)編,歐洲對外關系委員會(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ECFR)出版(可從ECFR.eu網站下載,價格不詳,可能免費)

經版主查證<各位有興趣的同胞們,可以透過

http://ecfr.eu/content/entry/china_3.0   此一網站連結看到全文喔!!>

中國是一個一黨制國家,媒體仍然受到嚴格管制。但如果以為思想辯論因此遭到扼殺,那就錯了。相反,中國學者正在激烈討論著國家的未來以及它在世界上的角色。

在某種程度上,這些辯論比西方的對應辯論更有意思。原因是,歐洲或美國的辯論建立在主流對某些基本原則的廣泛認可之上,比如關於民主、資本主義和國際秩序的原則。

與此形成對照的是,中國知識分子還在爭辯極為根本的問題。自由民主是否是未來的發展方向?抑或,中國應以儒家價值觀為本,尋找自己的政治出路?中國對自由資本主義的接受程度是過了頭,還是仍不到位?如果中國成為超級大國,它應當重塑世界體系,還是接受現有制度?

 

《中國3.0》是中國知識分子的短篇文集,其主要優點是讓外界深入洞察其中一些辯論的活力和多樣性。按照文集編者馬克•倫納德的說法,中國1.0是毛澤東的共產主義革命,中國2.0是鄧小平的市場革命,中國3.0尚未出現,但可能具有同等的變革意義。

敏感的讀者請不要因為一點嘩眾取寵的氣息和“3.0”這種略顯俗套的表達方式而敬而遠之。在序言中,倫納德對書中收集的辯論進行了有用的分類。經濟上,他認為在“社會達爾文主義新右派”和“平等主義新左派”之間有一條分界線。政治上,他提出主要的分界線在“政治自由派”和“新威權主義派”之間。外交政策上,他提出在“防禦國際主義派”和新近趨向強硬的民族主義者之間存在一條分界線。

這種寬泛的分類難免顯得簡單化。例如,很多經濟學家會認為,中國政府既需要推進自由化,也需要採取更多行動抗擊不平等——這兩個目標未必是相互抵觸的。不過,倫納德的分類和他收集的這些文章,能讓人們從全新的視角理解中國傳出的一些戲劇性的政治和經濟新聞。

2012年的年度政治新聞,當屬行為張揚的南方直轄市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的落馬。這則新聞要素俱全——投毒、腐敗、陰謀、企圖叛逃。不過,正如本書所闡明的,這件事還涉及到重要的構想。

的確,倫納德提出,圍繞中國經濟前途的辯論可歸結為重慶模式與廣東模式之爭。他寫道:“繁榮的沿海地區廣東代表著一種追求:經濟上向價值鏈上方移動,同時借助自由的媒體、公民社會和政治開放來化解社會矛盾。相比之下,重慶模式的意義則是將落後的內陸省份轉變為平等主義社會政策和國內消費的試驗田。”

盡管薄熙來倒台,但重慶模式仍有支持者。在《中國3.0》中,北京清華大學教授崔之元提出,盡管媒體多將報道聚焦於薄熙來對“紅歌”的提倡,並將其解讀為試圖復闢文革的危險舉動,但事實上,薄熙來的議程頗有可取之處。崔之元特別提到,重慶模式大大改善了推動中國工業革命的數以百萬計的農民工的權利。

相比之下,中國的許多自由派人士對薄熙來極度懷疑,認為他是沒有道德底線、危險的民粹主義者。不過,安替(一位知名改革派博客作家的筆名)的一篇文章認為,薄熙來的倒台還揭示了互聯網在擴大中國政治自由方面扮演的雙刃劍作用。

安替認為,盡管社交媒體的興起——特別是中國類似Twitter微博客服務的新浪微博(Weibo)——無疑促進了政治辯論,但另一方面,當局通過巧妙操縱社交網絡,策劃了薄熙來的倒台。他寫道:“與薄熙來有關的傳言在新浪微博上四處蔓延,突然間你可以暢所欲言——如同在美國一樣。但如果你發布或轉發有關北京假政變的微博,你就會被逮捕。”

盡管存在著審查、限制和操縱,但政治辯論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展開。《中國3.0》的文章便是明證。

本文作者為英國《金融時報》首席外交事務評論員

譯者/何黎

文章出處: <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4839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CCU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