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士班34屆、博士班24屆邵軒磊


二十來歲的馬克思主義者們

               

    我們這一屆(90碩)的,在一開始分發宿舍的時候,就與政大多數的研究生一般,分到了研D舍,而非老東亞本部的老區。上課也在嶄新的雙子星大樓,而非老區的大教室,簡單的說,就是現在東亞所的環境。那種「老區記憶」,只有在與學長聊天中,才能獲知一二,直到如今,還覺得遺憾不已。

    從集體認同來說,我們是六年級末段班。是有著「愛到最高點」、「三民主義」、「成功嶺」等共同記憶的末端,可以說是接受「大中國思想教育」最後的一批學生;相對的,也是高中時經歷政治民主化,大學時台獨運動成為流行思潮,是「台灣意識時代」的最初一代見證人。入學當時是21世紀初,是經過兩國論、台灣首次總統政黨輪替、同入WTO等大事之後,社會兩岸關係最為活躍期待、也最迫切知道未來走向的時期。感覺上,同屆加入東亞所的,多少懷有某些程度的理想性,說白了,就是左派浪漫主義情懷。或許因為如此,我們這一屆成為關老師口中「特別奇異」的一屆。

    印象最深刻的是當時的黨史課,直接使用中國官修的歷史教科書,關老師讓我們每次讀三章左右,寫小報告討論。還有就是李老師教的中共意識型態,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詮釋毛鄧,也令我們受益良多。當時大家在午間聚餐時,滿口「治病救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要武」等行話,使我們在餐廳裡令人側目。

    我們也自發組織了一個小讀書會,試圖閱讀馬克思主義原典,地點就在現在的所圖書室。最早是讀「共產黨宣言」、「費爾巴哈論綱」然後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等等。當時幾個人,輪流導讀,熱切討論,渾科打趣;晚上則在宿舍中繼續飲酒串門。回首當時的會議紀錄與讀書筆記,還真是幼稚天真,不忍卒睹,但當時的熱情,卻也深深烙印在字裡行間。特別要感謝當時所上給予的物質與精神支持,主要就是給張姐還有指導老師關老師添最多麻煩,還有邱老師、李老師、當時的所長魏老師也給予支持。

這樣簡單的記述,雖恐不登大雅之堂,但也聊表東亞所一個時代的小片段。本文僅獻予當時一同讀書的同志,他們是葉韋君、左紹棠、劉明浩、林琮盛、林義鈞。

軒磊學長圖  

 

簡要學經歷

 

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組                            1997-2001

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                                2001-2004

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                                2004-2008

日本國立北海道大學短期研究暨交換留學                   2006.4-2007.3

日本國立東京大學博士生短期研究(千里馬計畫)           2008.1-2008.10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2009.2-2012.7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2012.8—現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CCU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