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中美戰略競爭 摩擦中保持合作

  • 2011-11-21

     隨著本月檀香山亞太經濟合作論壇會議(APEC)與巴里島東亞峰會(EAS)的落幕,美國針對中國的亞太戰略布局輪廓,已經成形。經濟上,美國試圖藉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重新啟動「華盛頓共識」挑戰「北京共識」;東亞安全方面,美國亦正依循冷戰時期的北大西洋公約模式,積極建構出一個能制衡中國海上軍事擴張的亞太安全聯盟。

     重塑亞太地區經濟、強化東亞區域安全、支持民主制度與傳播普世價值,是美國重返亞洲的三大核心目標,而實現目標的途徑則有賴與盟國合作、尋求新興合作夥伴及成立新的區域性機構。至於美國推行亞洲戰略的步驟,遵循的則是外交遊說,經濟合作與軍事結盟。

     TPP取代APEC成為新的亞太自由貿易區,儘管是美國的長期目標,對中國則構成嚴厲挑戰。北京批評華府好高鶩遠,但對自身是否參與TPP談判,卻不做明確表態,顯示其正審慎因應劇變的東亞情勢。根據美方說法,參與TPP談判無須受邀,想加入談判就必須受該協定規範的約束;換言之,中國若想成為TPP的一員,難免要履行開放市場、保護智慧產權或貿易自由化的義務。

     近期歐巴馬總統與國務卿希拉蕊的言論,已不再遮掩美國戰略防堵中國的用心。他明知東亞峰會不是解決爭端的舞台,但仍強調「東亞峰會是解決南海問題的高峰論壇」,擺明了是在挑戰北京反對南海問題國際化的立場,同時測試中國維護核心利益的底線。白宮宣布將於澳洲北部達爾文長期駐軍,表面理由為維繫亞太安全與和平,實則為因應南海可能突發的軍事衝突。歐巴馬在澳洲國會演說時更不忘強調,美國即便必須削減國防預算,也不會影響在亞太的軍事部署,此舉顯然也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弔詭的是,美國在亞太建構圍堵中國防線的同時,仍然重視改善中美關係,也表明要擴大與中方在各領域的合作。事實上,從去年春美國主動派遣官員至中國社會實地觀察和體驗,至今年5月中美召開第三輪的戰略暨經濟對話,都顯示了美國此舉意在防範中美因南海爭端而擦槍走火,對話與合作可以把雙邊關係控管在免於衝突的範圍內。

     歐巴馬總統上任之初,就把中美關係定義為「全球最重要的雙邊互動」,顯見美國確曾想正面看待中國崛起。然而,中美終究有太多的不同,政治制度、意識形態、人權價值觀的差異,都再三考驗雙邊長期友好而穩定的關係。這種史無前例又無借鏡可循的中美互動模式,需要不斷從磨合中累積政治互信。

     面對美國在東亞峰會的強勢,北京在「鬥而不破」的原則下低調回應,是務實而聰明的作為。面對中美對立的東亞國家,其實各有利益算計,未來的亞太安全情勢發展,未必盡合美國之意。反倒是北京應靜心思考,多年來周邊國家為何無視中國「永不稱霸、永不擴張」的政策宣示?北京強調中國對外講求和平、協調、開放與合作,更多次重申睦鄰友好政策,但為何雙邊或多邊的經濟互惠,迄今未能改善政治互信問題,它帶來的反而是周邊國家更多的疑慮和不安?

     歐巴馬現階段對中國採行「胡蘿蔔」與「棍棒」策略,與其謂是蓄意碰觸中國的核心利益,不如說是為展示美國領導地位不容挑戰的決心。近些年來,中國的「價值中立」外交政策,相較西方對外援助強調善治、民主、透明化、法治或人權保障的道德訴求,確實有助於其擴大在開發中國家的影響力,間接削弱了美國的全球霸主地位。美國主流媒體稱其為北京的「魅力攻勢」,藉以警示白宮,中國已是當下最具實力挑戰美國領導權的國家。

     美國前駐北京大使洪博培去年離任前曾對媒體表示,中國的生產力與國民年均所得,短期內很難追上美國,但東亞現狀促使美國必須與中國分享國際權力。歐巴馬確實也多次表達過與北京合作並加強雙向溝通的意願,自信可以發展出友好又具建設性的中美競爭關係;換言之,美國期許中美能在解決北韓核武危機或防範核不擴散議題,成為合作夥伴。對北京而言,展現盡到國際義務的大國格局,未嘗不是抵制美國抗衡中國的方法。

     目前看來,價值觀的差異已造成中美建構共同領導夥伴關係的困難,美國的亞太戰略布局又明確擺出包圍中國的態勢,中美關係難免持續陷入「競爭與合作」及「摩擦與和解」的循環。最近美國智庫甚囂塵上的「放棄台灣論」,無論是出於天真或認真,無非賣友求榮的想法。

     競爭與摩擦今後會成為中美關係的常態,但是在「合則兩利,分則兩害」的認知下,北京與華府都不樂見雙邊重回冷戰時代美蘇對抗的局面。對台灣而言,只有中美關係和諧穩定,才有助於維持兩岸的和平發展現狀。

更多新聞請點此處: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4/112011112100413.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CCU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